文/邊角視野編輯部
引言|雨過未晴,生活卻仍在風裡
颱風與暴雨可以摧毀農田與屋瓦,但更多時候,它們帶走的是一段脆弱生活的平衡。當川普再度高喊「對等關稅」,台灣基層民眾在天災未息、經濟未穩的夾縫中,該如何撐住日子?這篇文章,試圖從風雨的邊角,看見被遮蔽的真實:那些我們不願面對的微弱聲音,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周遭。

風雨不止,壓力四起
台灣中南部在經歷丹納絲颱風侵襲後,又接連受到西南氣流的豪雨影響。嘉義、台南、高雄、屏東等地連日累積逾400毫米雨量,全台264處積淹水,逾3000人預防性撤離,另有超過百件土石流、樹倒、道路中斷等災情,停電戶數一度達到1萬772戶。
即便政府啟動「0728暴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」,協調災後恢復工作,基層的掙扎卻往往無人注視。暴雨退去後的幾週、甚至幾個月裡,那些無名住戶、無家可歸的災民、與生活本就岌岌可危的人們,又是如何繼續過活?
而就在8月1日,美國白宮於台美貿易談判前夕拋下重磅消息,對台灣輸美商品課徵20%關稅。儘管已較先前公告的32%有所調降,卻仍高於日本、南韓15%的稅率標準。這項政策讓原已承受氣候衝擊的基層產業更加緊繃,也再次提醒我們:每一次全球經濟震盪,都是一筆無法退貨的生活成本。

連日豪雨的直接衝擊
0728豪雨打破歷史記錄,台南的短延時降雨強度更達到500年一見的等級。台中氣象站7月累積雨量高達1177.5毫米,是百年平均值的四倍,創下21年來新高。高雄山區超過3000人撤離,雲林百年文化資產受損,多地山區進入紅色警戒,災情遍佈中南部。
行政院長卓榮泰南下勘災時,一位受災民眾當場哭喊:「這裡整個都廢了!」從7月6日起的連環災害,至今已過20天,街頭仍處處積水、屋舍破洞。有人家的鐵皮屋頂被整片掀飛,只能暫時棲身鄰人車庫避雨。農作物更是一爛到底,估計損失已超過新台幣3億元,農民哭紅雙眼,漁民也叫苦連天。
對北部白領而言,風雨或許只是通勤的麻煩;但對靠天吃飯的人,每一次天災都是一次現金流的中斷。更現實的是,災後從來沒有喘息時間。屋頂剛補好,市場攤位又遭吹垮;昨天借錢買菜,今天因暴雨停班無薪待命。風雨或許停了,生活卻仍陷在水裡。

貿易政策下的無聲斷裂
當川普宣布對台商品課徵20%關稅後,政府試圖安撫民意——從32%降到20%已屬進展,8月7日也非談判的終點。然而,當「232條款」與對等關稅被捆綁談判,台灣還剩多少底牌?我們是否正把未來的選擇空間,一點一滴地讓渡?
這場「公平貿易」之名下的政策,對美國是挽救製造業的內部解方,對世界卻是一場無形的戰爭。台灣作為出口導向經濟體,始終無法置身事外。訂單減少、出口轉向,最先感受到衝擊的,是中小企業、製造業供應商與基層勞工。
有工廠被迫減產、轉單至海外,有員工遭裁員、工時減少。一場國際政策的震動,往往轉化為「便當漲了五塊」、「補習停掉了」、「房租交不出來」這樣具體而微的生活細節,最終都悄悄地變成百姓桌上的便當、孩子缺席的補習課,和那張難以如期繳出的帳單。
當主流媒體關注的是出口數據與GDP預測,便利商店收銀機前的年輕人,想的卻是:今天有沒有工接?菜價會不會再漲?下個月房租怎麼湊?川普說要讓美國再次偉大,但對許多台灣人來說,那不過是生活變得更艱難的另一道命令。
風雨交加的時代,誰替他們撐傘?
當風雨再次襲來,我們的目光會停在哪裡?是積水的道路、停駛的捷運,還是那個蜷縮在騎樓下等待工地復工的男人?
天氣預報可以告訴我們幾級風、幾毫米雨,卻預測不了災後的債務壓力、家庭崩解,與那一條條悄無聲息的心理裂痕。
當天災、貿易戰、經濟脆弱同時夾擊,我們不能只期待「恢復正常」,而應開始追問:什麼才是值得被恢復的生活?我們要建構的「正常」,是否應該更有韌性、更有底氣、更能照顧到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人?
撐住,從來不是一種懦弱的苟延殘喘,而是一種微小但堅強的選擇。在這個風雨交錯的大時代裡,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自己的立足點。
真正的問題不是風有多強,而是我們的社會,是否為最弱勢的人,準備好了足夠的遮風避雨之所。因為他們,總是最先被打倒,也最晚被記得的人。
探索更多來自 邊角視野 biside focus 的內容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