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儀式的端午,還剩下什麼?

文/邊角視野編輯部

從一個缺席的端午記憶開始

端午假期的早晨,陳先生一早照常的早起上班,下班後蒸了上禮拜家人買的粽子;沒有艾草、沒有親友歡聚、沒有龍舟賽的電視聲,只有一人坐在客廳滑著手機。吃完粽子的片刻,忽然驚覺,已經5年沒聽到阿嬤包粽的聲音了。

節日的變淡,是時代問題還是人心變了?

陳先生的端午,或許不再特殊。越來越多家庭不再團聚、不再包粽、不再插艾草,「過節」成了一頓微波餐與一則限時動態的形式。當傳統節慶的樣貌漸漸淡去,我們也開始問:節日的存在,究竟是為了維繫什麼?

曾幾何時,端午是熱鬧的親手包粽、門上掛著艾草、電視傳來龍舟鼓聲與長輩的碎念。而今天的我們,還記得那份過節的溫度嗎?

不是誰忘了傳統,而是生活方式正在變

過節變得困難,或許不是人們忘了,而是生活已經不再允許。都市家庭空間狹小,長輩與年輕人分隔兩地,包粽子的竹葉與糯米,不再如童年記憶那樣唾手可得。加上工作忙碌、假期短促,許多人寧願將節日留給休息,而不是備料、下廚、清掃,進行一場疲累的傳統儀式。

對年輕世代而言,節慶也早已失去了「非做不可」的文化壓力。他們或許願意與朋友聚會、在社群發文紀念節日,卻不再覺得一定要包粽、插艾草、看龍舟,才能算是「過了節」。節日的形式在改變,情感的連結也悄悄轉了方向。

當粽子成了速食、家庭不再團圓,節慶的情感與文化記憶如何延續?圖/AI模擬生成,非實景拍攝(使用 OpenAI DALL·E 技術)

當代人如何重構「節日感」?

民俗學者黃美卿指出,節日的本質從來不只是吃什麼、做什麼,而是一種情感與身份的凝聚。「節慶原本就是為了讓分散的人回到一起,無論是家人、族群還是世代之間。」她說。

然而,當家庭逐漸小型化、代間斷裂明顯,傳統節慶所承載的情感連結也面臨考驗。過去包粽不只是家務,而是家族裡「有話說」的場景,如今卻成了少數人自我負擔的傳統責任。

「年輕人不是不重視傳統,而是缺乏參與傳統的空間與時間。」有文化觀察者指出,節日的意義並非在於形式能否被完整重現,而是那份「想要靠近彼此」的情感是否還被保留。

什麼才是「過節」的意義?

對29歲的設計師林小姐來說,端午節早已不是「回老家包粽」的代名詞。從大學開始離鄉,她和家人改以視訊方式過節,一人一顆冷凍粽子、配上一句「我開動了」,這樣的簡單儀式已持續數年。

「不是每個人都能回家,但我們還是想有點儀式感。」她笑說,後來乾脆發起「創意粽計畫」,找朋友一起做芋泥粽、咖哩粽,讓節日多點樂趣。「形式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記得這天、你有想跟誰一起吃飯。」

林小姐的方式,或許不再是「傳統」,卻仍保留了節日的初心,藉由某種食物與行動,讓人彼此靠近。

節慶,不只是重複傳統,而是一種情感的延續與再創造。

從親手包粽到冷凍宅配、從返鄉團聚到視訊乾杯,端午節的形式正在悄悄轉變。但無論以哪種方式呈現,節日真正的價值,也許從來不在於糯米與粽葉的組合,而是那份「被記得、被連結」的溫度。

對某些人來說,節日是與長輩維繫情感的場域;對另一些人來說,它也可能是一種自我認同的儀式。形式可以更動、習俗可以創新,但若情感與記憶依舊留存,那麼節日,就還活著。

在「要不要過節」與「怎麼過節」之間,或許我們都正在學習一件事:如何在自己的生活裡,重新定義屬於當代的節慶意義。


探索更多來自 邊角視野 biside focus 的內容
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