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邊角視野編輯部
在二月禽流感疫情的爆發雞蛋價格飆漲,同時川普對等關稅及貿易戰影響下引發民眾恐慌,也再次釀全台雞蛋價格猛漲,掀起搶蛋潮。台北某超市外排起長隊,隊伍中多數是白髮蒼蒼的長者,他們不是為了搶購名牌包,只是為了一盒雞蛋。有人失望離去,有人抱怨政府失能。如前年缺蛋風波所揭露的,「缺」早已成為台灣民眾日常生活的核心焦慮之一。所謂「七缺」:缺電、缺水、缺藥、缺蛋、缺肉、缺工、缺才等,不再只是短期的物資調度問題,而正悄悄轉化為社會對制度與治理的深層質疑。
供應鏈的表面問題,還是治理的結構性風險?
2023 年底的蛋荒讓不少人開始質疑政府的供應鏈管理能力。雖然官方說禽流感肆虐、飼料成本上漲是主因,但專家指出,更深層的癥結是台灣農業政策長年對「自主生產」與「價格穩定」的矛盾拉扯。在鼓勵本地生產的同時,又壓低收購價格,造成養殖業者無利可圖,自然無人願意投入。
類似的情況出現在藥品短缺。台灣健保制度壓低藥價雖保護了病患權益,但長期下來藥廠無法獲利,導致基本藥品(如退燒藥、止痛藥)被邊緣化,進而退出市場。一旦因疫情或全球供應鏈震盪發生,醫院與藥局立刻陷入斷貨危機。
這些案例提醒我們,所謂的「缺」,其實是政策規劃短視與風險管理失靈的結果,而非單純的天災或市場波動。

裂縫擴大:民眾信任危機的邊緣觀察
「政府說不缺,那為什麼我們還要搶?」是一位媽媽在採購排隊時的質疑。這種「官方說法」與「民眾感受」間的巨大落差,正是信任危機的核心。
在社群平台上,類似的不信任情緒更被成倍放大。有網友質疑,「缺電是不是刻意做給外資看?」、「缺蛋是不是內部勾結哄抬?」這些聲音雖未必有事實根據,卻能快速擴散,成為社會的潛在不安因子。
面對民眾焦慮,政府通常以記者會或補貼安撫,但民眾的焦點已不再只是「缺與不缺」,而是「政府是否說實話」、「體制是否可靠」。信任一旦出現裂縫,哪怕資源補足,也難以修復人心。
誰是被遺忘的群體?短缺下的沉默受災戶
在討論「七缺」時,媒體報導多集中於都市現象,卻忽略了在這場資源緊縮的風暴中,最先受害、最難反抗的群體,偏鄉居民與社會邊緣人。
嘉義山區的某部落,小學的午餐因缺蛋而一度停供。校長透露,教育部雖補助食材費,但偏鄉物流不穩,雞蛋兩週才來一次。類似狀況也發生在老人照護機構、移工集中宿舍、低收入家庭中。
他們沒有平台發聲,也無法主動搶購與儲備。他們的缺乏,不只是物資的缺,更是制度「看不見」他們的缺。
結語:重建韌性,不只是補貨
面對民生危機,政策不應止步於「填補短缺」,更需直視問題根源。從供應鏈風險管理、地方治理權限,到社會對「正常生活」的基本期待。
在日本311地震後,地方自組的糧食備援與社區互助系統發揮重要作用。台灣是否也能思考將「民生資源安全」納入地方自治與社區治理的一環?而非只靠中央調度與突發應變?
真正的「補破網」不是貨到齊就萬事OK,而是當下一次危機來臨時,人民是否還願意相信體制、依賴制度,而不是轉向自救、囤貨或逃避。信任,是民生的最後一道防線。
探索更多來自 邊角視野 biside focus 的內容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