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邊緣的生活:32K族群的真相

文/邊角視野編輯部

他們不是低收入戶,不住違建、不四處流浪,也沒有拖欠卡費或貸款。他們有一份全職工作,有一張月薪32,000元的薪資條,有自己租的小套房。但在高漲物價與沉重房租夾擊下,他們每一天都像是在為「生存邊界」驗算公式。不是走投無路,卻也從未感到安全。他們是城市裡不被標籤,卻也不被記住的一群人

被遺忘的中段群體

「我不是過得很苦的人,可是沒有人問我過得好不好。」30歲的陳先生在台北一家報社擔任編輯,月薪32,000元,與市場中等水準無異。扣除保費與勞健保後,每月實領約29,000元。他住在土城老公寓,每月租金8,500元,室內約6坪,只夠擺下一張單人床與摺疊桌。


這樣的生活條件,既不是新聞報導裡的「弱勢」,也不符合任何租屋補助資格。他說:「我不窮,但我什麼都沒有。」


這類「不上不下」的受薪階層,在政策分類中往往消失於統計表格。根據內政部資料,2024年北市單人租屋平均價格為8,948元,約佔月薪32K族群的28%。若再加上交通費(2,000元)、餐費(6,000元)、帳單與雜支(3,000元),每月生活開銷約佔薪資的近六成,儲蓄空間所剩無幾。

未被列為「弱勢」,也不被視認為「正常」

這樣的處境,讓許多小資族感到無所歸屬。補助政策總是優先針對收入底層或特定條件戶口,然而對於這些月薪落在30K上下、居住在都市邊緣、沒有家人資源的年輕人來說,他們的壓力並不小。

「我們的困難是沒人看到的那種,不會被報導,因為我們沒有悲劇性,也沒有故事性。」陳小姐語氣淡然,但神情無奈。


政大社會系副教授林佳璇指出:「這類城市邊緣人口,因為介於補助臨界點與中產門檻之間,長期被排除於社會資源分配之外,形成制度性遮蔽。他們沒有劇烈的危機,但也無法累積未來。」

受高物價與承重房價夾擊,而努力生活的租屋族寫照。圖/蔡敏儀 on Unsplash

在隱形風險中倖存的日常

許多人以為月薪32K還算「過得去」,但現實中的經濟壓力往往是累積性的。一點感冒、一次請假或一筆房東突加的押金,都足以打破小資族的生活平衡。


林小姐今年31歲,擔任媒體業美術製圖,薪水同樣落在32K上下。她近半年不敢去看牙,也不敢報名任何進修課程。「每次刷卡都會看兩次餘額,就怕月底戶頭歸零。」他說:朋友之間的聚餐邀約愈來愈少,「因為大家都知道彼此沒多餘的錢。」


對這類群體而言,金錢壓力早已滲透至心理層面,帶來焦慮、睡眠問題與長期自我壓抑。他們不是被貧窮擊倒的人,但正在「生活無感」中慢慢耗盡希望。

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撐住,而是被看見

面對這群被制度遺忘的小資族,專家呼籲政策應更具彈性與結構調整力。社會福利設計不應只針對最底層,更應考慮「無法儲蓄、無法承擔風險」的受薪族群。


城市不能只養得起建案與捷運,也要能承接那些沒有選擇權、卻默默生活的年輕人。

台北生活成本簡易表(以32K月薪為例)/ 圖表:自行整理

結語

生活不該只是精打細算的演算法,更該是有選擇、有安全感的存在。那些撐在城市邊緣的32K族群,或許不會大聲喊話,但他們值得被社會記得。一個城市的文明,不只體現在GDP和房價上,更該包含:我們怎麼對待那群「沒太慘,但也從未好過」的人。


探索更多來自 邊角視野 biside focus 的內容
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