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邊角視野編輯部
努力,真的還買得起房嗎?
每逢房地產新聞洗版,留言區總會出現兩派聲音:「年輕人太挑了,早點買郊區就好」、「吃點苦,多存幾年頭期款不是問題」。但在 2025 年的台灣,這樣的勸說對多數年輕人來說,早已與現實脫節。
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已超過 15 倍,即使在新北、桃園等「外圍地區」,首購也得備好百萬以上自備款與長達數十年的房貸。這樣的門檻,對一個月薪三萬五、還背著學貸、租房生活的年輕人來說,是遙不可及的奢望。
真正的問題,不在於他們不夠努力,而是他們從一開始就站在競賽的終點線外。
你沒有富爸爸,就只能從零起跳
29 歲的阿哲,大學畢業後就在竹科一家科技公司工作,每月薪水五萬出頭。五年過去,他存了不到二十萬。「看似薪水不錯,但租金、保險、車貸、孝親費加起來,根本沒剩多少。」而就在他省吃儉用準備開始看房時,同事小J已靠父母贊助,直接買下一間新竹預售屋。
階級差異,從第一筆「頭期款」就開始明顯分化。沒有家人資助的青年,只能從零存起,而存錢的速度總是追不上房價的速度。當有錢人一買再買、轉手賺價差,沒錢的只能越來越被邊緣化。
這是一場你沒參加就已經輸掉的比賽。
薪水凍漲、工作不穩,還怎麼貸款?
台灣年輕人薪資長期停滯。根據主計總處,25 至 34 歲青年族群平均薪資為 3.5 萬元,但這其中還包含高學歷理工人才拉高的平均,中位數更低。加上非典型就業(合約、派遣、外送等)比率節節上升,不穩定收入也讓貸款審核更加困難。
「就算我想買,也貸不到,或者貸了之後生活壓力大到喘不過氣。」33歲的阿惠是一名接案設計師,即便作品不斷接獲肯定,因無穩定收入證明,始終無法通過銀行核貸。
對他們來說,「買房」不是人生目標,而是一場被排除的資格賽。
買不起城市,只能搬離生活
房價高,工作在城裡,房子卻只能買在郊區。青年族群面臨的,還有「空間邊緣化」的問題。
許多人為了勉強「上車」,選擇在城市邊陲購屋,例如林口、淡水、桃園青埔,通勤一趟兩小時,來回就耗去四分之一天。交通費高、生活機能差、社交圈斷裂,生活品質大幅下降。
而更多人則是選擇繼續租屋,但面對年年上漲的租金與房東「不續租就換人」的威脅,他們始終無法安心安身。

房子不是「不想買」,而是「買了也活不了」。
房價高,工作在城裡,房子卻只能買在郊區。青年族群面臨的,還有「空間邊緣化」的問題。
許多人為了勉強「上車」,選擇在城市邊陲購屋,例如林口、淡水、桃園青埔,通勤一趟兩小時,來回就耗去四分之一天。交通費高、生活機能差、社交圈斷裂,生活品質大幅下降。
而更多人則是選擇繼續租屋,但面對年年上漲的租金與房東「不續租就換人」的威脅,他們始終無法安心安身。
房子不是「不想買」,而是「買了也活不了」。
他們該被責怪嗎?
當「無殼蝸牛」再度成為話題,社會總愛問:年輕人為什麼不努力一點?但真正需要被問的是:當一個世代的努力不再能換來資產,制度是否該反省?
如果教育無法讓人翻轉命運、如果努力無法讓人累積資本、如果房市成了財富複製器,那麼責怪個人,只會掩蓋體制的失衡。
買房這件事,不該只是少數人繼承的權利,而應是大多數人透過勞動可及的可能。青年不是想躺平,而是他們被迫跪著開始人生。
【尾聲思考】
你也曾在看房路上打退堂鼓嗎?你是否也在租屋市場中載浮載沉?
你不是一個人。這不是你的錯。讓我們一起,把這些真實困境說出來。
探索更多來自 邊角視野 biside focus 的內容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