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解貧窮:它不僅是沒錢的狀態

文/邊角視野編輯部

我們對貧窮的厭惡,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?

或許是某次在捷運站前看到一位衣衫襤褸的街友,內心升起的那絲排斥;也可能是在新聞上看到「寄生福利」的報導,忍不住皺眉;又或是在社群媒體上看到「月薪三萬還想存錢買房?」的留言時,點了個贊。

我們說自己「同情弱勢」,卻對貧窮充滿戒心,甚至反感。但我們真的理解貧窮嗎?

「我不是討厭窮人,是不想變成他們。」

這句話道出了某種真相,貧窮是一種我們極力想避開的狀態。但貧窮真的只是錢少嗎?這個問題的答案,恐怕比我們以為的複雜得多。

在媒體與社會語境中,貧窮常常被簡化為數字:月收入低於多少、戶頭裡剩下幾塊錢、是否申請了社會補助。但這些僅僅只是表面。

來看阿芬的故事,她是一位夜班清潔工,白天還要照顧臥病在床的母親。她每天只睡五小時,吃兩餐,每週跑兩次醫院。她的月薪扣掉房租和醫療開銷後,僅剩不到三千元可自由使用的餘款。她不髒不臭,不上街乞討,不抱怨命運。她是我們看不見的貧窮。

貧窮不是懶惰,而是一種被困住的生活設計

2013 年,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提出「稀缺心態」概念:當一個人長期處在資源匱乏的情境中,無論是錢、時間、社會支持都會進入一種「認知隧道」,只專注於眼前生存,無法規劃長遠。

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貧窮者明明知道借高利貸會更糟,卻仍走上那條路;為什麼他們總是延遲看病、拖欠帳單、錯過重要決策。

不是他們不想脫貧,而是現實逼得他們沒有選擇。當生活像水桶漏水,別人叫你「努力裝滿」時,那只是徒勞。

我們以為貧窮就是沒錢,其實它是一種長期、無形的剝奪。圖/Claudio Schwarz on Unsplash

為什麼我們無法理解他們?

因為我們不曾走進他們的生活邏輯。我們總是從「如果是我,我會怎麼做」的角度思考,但那個「我」,其實是擁有網路、信用卡、社群、人脈的你。而不是身處資源真空、每天擔心下一餐在哪裡的他。

在台灣,一名低收入戶如果想申請生活補助,可能要準備十幾種文件,面對鄰里調查、社工訪談,還得忍受「是不是裝窮」的質疑。當制度用懷疑的眼光看待求助者時,他們很難不覺得羞辱。

我們討厭的,其實是「貧窮的形象」

我們不是討厭貧窮,而是討厭貧窮讓人看起來不體面。社會強調努力、成功、上進,把貧窮歸因於個人失敗,而非結構性問題。這樣的話語,讓我們在「自我安慰」中對貧窮保持距離。

我們害怕貧窮,因為它像是一面鏡子,提醒我們生活的脆弱。

如何從「厭惡」走向「理解」?

我們不能只用同情的眼光看待貧窮,而要學會聽見他們的聲音。理解貧窮,不是想像「如果我是他」,而是要問「為什麼他是這樣?」從制度設計、社會結構、生活文化等層面理解貧窮如何發生、如何持續,甚至如何代代傳遞。

或許你會發現,貧窮不是遠在他方的問題。它可能只是你人生一次疾病、一次失業、一次意外的距離。

當理解發生,厭惡才有機會轉化

我們討厭貧窮,因為我們不了解它;我們不了解它,因為我們不曾真正靠近。就讓我們從那些社會主流敘事忽略的空隙與裂縫中。從理解貧窮的樣貌開始,也許我們就能慢慢拆解它存在的根。


探索更多來自 邊角視野 biside focus 的內容
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