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熱浪與電價壓力
今年夏天,熱浪幾乎成了日常。8 月 22 日,三峽氣溫衝上 39.7 度,刷新高溫紀錄。氣象署提醒民眾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,專家也警告還會再熱好幾天。冷氣成了家家戶戶的基本配備,幾乎不曾停過。但隨著電價調整,帳單上的數字一張比一張高。能源爭議在新聞上爭辯不休,而在超市結帳隊伍裡,人們更直接的算計是:這一度電,自己究竟得多掏多少錢。
超市冰櫃的冷與霜
超市冷凍櫃成了夏日裡少數還能躲進去的地方。冰櫃內壁結著厚厚的霜,像是一面白色的牆。壓縮機不停運轉,嗡嗡作響的聲音在耳邊盤旋,不刺耳,卻像在喘氣,像是一種對抗熱浪的掙扎聲。外頭是攝氏三十八度的熱浪天,裡面卻冷得讓人直起雞皮疙瘩。人們推開冷凍櫃的門,彷彿短暫打開一個平行世界,一個不需要冷氣帳單的清涼空間。但這個空間不是免費的。這樣的低溫,要耗多少電?要付出多少成本?收銀台旁,一張黃色紙條提醒著:「節能中,請隨手關門。」但門仍一次次被打開、關上,人們的手無意識地重複著這個動作,彷彿每一次開門,都在權衡消暑,還是節能?我們鮮少思考這些轉瞬即逝的動作背後的意涵。一道冷氣門、一次開關之間,藏著生活的取捨與壓力,也藏著我們如何在極端氣候與能源現實之間掙扎求生的小小痕跡。

母女選擇與消費焦慮
一個孩子跑到冰櫃前,眼睛緊盯著一排排冰品,手指在冰棒盒子上來回比劃:「媽,這個,好不好?」母親抱起孩子,低頭看著標價牌上的數字,眉頭微微皺起。冰櫃裡的光映在她的臉上,冷氣吹出的霜氣在她身旁微微浮動。「漲了啊,上次才四十。」她輕聲說,像怕打擾孩子的期待。最後,她挑了最便宜的兩支冰棒,快速關上冰櫃門。孩子的小手還在空氣中劃著圈,彷彿想抓住那一瞬的涼爽。

店員的日常與節能壓力
結帳隊伍排得很長,收銀台上方的燈,比上週暗了一階。店員手裡掃著條碼,額上沁著汗,用手邊的收據扇了扇風,苦笑著說:「今天真的悶熱,空調只能恆溫又不能開強一點。」這份無奈,對他來說是當班八小時裡的煎熬;而對站在隊伍裡的家庭主婦或上班族而言,更實際的壓力,往往在月底才會浮現,電費帳單上一串再創新高的數字。「節能」兩字,貼在櫃檯側邊,提醒的不只是商店,而是每個被夏天壓得透不過氣的家。

霜與帳單的沉默重量
這是全台最熱的八月。電價雖然從 2025 年 4 月起暫時維持不調整,但過去幾年的漲幅仍讓每一度電變得格外沉重。我看著結霜的冰櫃,忽然明白:它承受的不只是冷氣的溫度,還有家裡每月的帳單。霜一層一層堆積,就像這個夏天悄悄累積的生活成本,清涼背後,是無聲的負擔。
探索更多來自 邊角視野 biside focus 的內容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