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邊角視野編輯部
夏天還沒到,停電卻早已來過。從辦公大樓的短暫閃爍,到市場攤販的整日停工,電力的忽明忽滅,不只打亂生活節奏,更照出社會底層的裂縫。我們總以為「缺電」是國家等級的大事,但在真實生活裡,它的代價往往最先落在無聲者身上。
一片黑暗時,誰先被看不見?
每當夏季將近,能源問題便再次浮上檯面,引發社會爭論。從去年的雲林光電弊案,到今年通過的「2028無煤中火」政策,台中市長盧秀燕在議會中三度強調「用肺發電」,怒嗆中央無能。電力事故仍頻,桃園近千戶去年無預警停電、今年2月台北市大停電波及上萬戶居民,甚至影響民生商圈與商業區。到了5月,高雄再爆大規模停電,連高鐵、捷運與科學園區都受影響。儘管政府持續倡議「非核家園」、「零核電狀態」,卻與現實中的供電安全產生巨大落差。一次次能源跳票、無預警斷電,讓人質疑,能源政策的願景是否早已脫離民間感受的地氣?
我想起2021年台電晚間突然宣布分區限電,導致多起民眾受困電梯,新北市政府發布提醒:「請勿驚慌,記得拔插頭」。還記得2024年,土城產業園區的變電箱爆炸起火。那晚,我人在家中看電視,眼前畫面突然全黑,我連忙走到窗邊望向外頭,只見整個社區陷入一片黑暗。大樓下方的小吃攤老闆們有人靜靜坐著,有人趕緊收拾器材,怕冰箱壞了、食材報銷。或許,對你我來說,停電只是一時不便;但對他們而言,可能是今天整天的收入就這樣沒了。
「缺電」確實是全民議題,但它對每個人的意義並不相同。在我們吹著冷氣、手機充電滑著螢幕的此刻,仍有許多人,因為電力中斷而失去生計、喪失庇護,甚至危及生命。
一袋壞掉的水餃,就是他們一天的希望
當電突然沒了,誰最先受傷害?受到最大的衝擊,不是百貨公司,不是辦公大樓,而是街角的早餐店、小巷裡的洗衣店、市場裡的攤販。對他們來說,電不只是服務,而是維繫生計的生命線。
我曾和住家樓下市場擺攤多年的水餃攤老闆聊天。他說最怕的就是夏天突然地停電,冰箱裡一袋袋包好的水餃、醃好的絞肉、豆干、海帶,撐不了幾個鐘頭就會壞掉。「我們不像大超市,有備用電可以撐。」有一次,深夜跳電沒察覺,隔天清晨開店時,一開冰箱撲鼻而來的是一股酸味,只能咬牙把整批食材全倒掉,損失上萬元。
像他這樣的自營者,沒有人力、沒有備援設備,只能靠天吃飯。他們不在少數。當市區另一端的辦公大樓有備援系統、網美咖啡館依舊打卡營業,他們只能坐在黑暗裡,默默盤點今日的損失。有人說:「忍一下就好嘛,又不是天天停電。」但對那些靠當天收入過活的人來說,「忍一下」的代價,可能就是這個月的房租缺口。
他們對政策感到無力,對官方指引失去信任。但又能如何?在那個停電的午後,他們只得默默收拾爛掉的高麗菜、發臭的絞肉,然後,繼續為明天的生計做準備。

能源轉型,別讓溫室裡的理想,壓垮屋簷下的現實
我們總被教導要節能減碳、隨手關燈,這似乎是一種美德,也是一種環保意識。但回頭來看,誰最有資格「節能」?事實上,節能早已不是個人的生活選擇,而是一種階級特權。
在北市信義區的大樓裡,跳電時中央備援系統會自動接手,冷氣、電梯幾乎無感中切換。而在新北土城的老舊公寓裡,住戶得拿著手電筒摸黑上樓,晚上沒有熱水能沖澡,年者提著買菜回家的塑膠袋,摸黑的,一階一階慢慢爬。
城市中,有人家屋頂裝著政府補助的太陽能板,甚至把餘電賣回電網;而在偏鄉,有些社區的電線老舊到一吹風就跳電,搶修人力永遠慢半拍。對這些邊陲地區的人們來說,「穩定供電」本身就是奢侈品,更遑論什麼再生能源的未來。
甚至連政府的節能補助制度,也隱藏著不平等邏輯。你必須先有餘裕購買節能家電,才能申請補助;你得裝冷氣,才有資格參加節能獎勵計劃。節電,聽起來是全民的責任,但事實上,有人早被排除在「能選擇」的門外。
能源平權,不該只是KPI裡的數據,也不該是政院高層談判裡的交換籌碼。在這場節能轉型的浪潮裡,那些從一開始就沒得選的人,只會被越拋越遠。
不是缺電,是缺選擇的人生
「非核家園」、「淨零碳排」、「再生能源」這些漂亮的標語,聽起來先進又有願景的目標,的確值得追求。但當我們仔細看,這些理想的背後,究竟犧牲了誰的生活?」這些理想性的轉型過程,對於多數基層民眾而言,卻是陌生而遙遠的語言。他們無從參與,卻又最早承受其後果。
雲林沿海的農漁村,是光電政策的先行試驗場。所謂「漁電共生」的太陽能設施,大面積鋪設在養殖漁塭之上,表面看來是綠能創新,但對地方而言,卻帶來土地用途的混亂、環境改變與生計受限。多數居民甚至直到施工前才得知自家周圍將被改建為光電場域。再生能源的發展,若無社區共識與配套,就只是另一種掠奪。
不只農村,甚至城市裡也有「轉型正義的斷層」。當中央拍板要在2028年讓中火全面無煤,地方與中央多次互踢皮球,最後真正受影響的,還是夾在中間的居民與小商戶。一邊是缺電風險,一邊是空污壓力,選哪一邊都是輸。
能源轉型本該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社會協商,但目前的政策設計中,誰有機會發聲?誰能參與投資?誰能從綠能市場中受益?答案往往不是那些每天為電費煩惱的人。相反地,他們只是被動接受轉型的後果:更不穩定的電網、更高的不確定成本,和一種說不出口的被犧牲感。
真正的能源正義,是讓每一盞燈都被公平點亮
這些年,我們習慣把能源問題當成科學題,談發電量、電網穩定、備載容量百分比,但其實缺電從來不只是數據問題,它是生活的問題,是關於誰能繼續工作、誰能煮飯、誰能吹冷氣、誰能安心睡覺的問題。
在缺電的陰影下,有人只是打開窗戶吹風,有人卻是整鍋食物報廢;有人等幾小時電就來了,有人卻每次都在損失之後才等到補償。我們說轉型難免陣痛,卻很少問:為什麼每次痛的,總是那些從沒參與決策的人?
真正的能源正義,不只是多裝幾座太陽能板、再生能源佔比提高到多少,而是讓所有人,不論住哪裡、做什麼,都能安心使用電力,不會因為資源分配不均,而成為政策轉彎時被輾過的人。
所以,當我們談「缺電」,其實談的是一種社會的分層。談的是誰擁有穩定與選擇的自由,誰則只能面對停電時的焦慮、困頓與失語。在每一次能源轉型的推進裡,如果我們沒有回頭去看,那些永遠在黑暗裡等待亮光的人,那這場轉型,就只是另一種特權的延續。
探索更多來自 邊角視野 biside focus 的內容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

文章得人共鳴,引人深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