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學遇上流感高峰,家長焦慮與政策空窗:我們該怎麼辦?
9 月 1 日的開學鐘聲,對許多家庭來說,並不是期待已久的歡笑,而是一場全員待命的戰爭。書包要收拾,作業還在補交,媽媽衝超市補齊開學清單,甚至有人在書包裡挖出沒洗的便當盒和發霉的麵包。然而,另一個更緊迫的倒數正在進行:流感與腸病毒的傳播速度,比校門口的鐘聲更早響起。
流感、腸病毒齊發!開學家長最怕的三件事
社群上瘋傳一張截圖:「開學第一天,孩子請假。」底下是一排哭臉符號。有人說,暑假才剛結束,病毒卻像暗黑迎新隊,一開學就下馬威。家長的焦慮不只是來自體溫計上的紅字,還有工作請假被扣薪、主管的冷眼,甚至長輩那句「是不是防護沒做好?」壓力的層層堆疊,比孩子的課本要沉重的多。
在這波疫情夾擊下,父母的三大夢魘幾乎同步啟動:
- 孩子生病,請假停課
- 自己必須請假照顧,工作壓力倍增
- 防護做再多,仍擔心二次感染
開學不再只是校園的鐘聲,而是一連串社會現實的回音,一場家長與制度的拉鋸戰。三大焦慮交織:孩子生病、自己請假、制度缺位。這些被忽略的縫隙,才是真正決定家庭節奏的關鍵。
開學季與流感交鋒,誰替父母撐起防護網?
這場「病毒迎新」不只是醫療議題,更是一面照出制度缺口的鏡子。當家長焦慮於請假扣薪,企業卻缺乏友善育兒的制度,教育部也仍沒有彈性因應停課的配套政策。誰替家長承擔請假扣薪、職場壓力與教育政策缺口?我們看到的,不只是孩子的病徵,而是社會的病灶。開學的流行疫情,揭示了制度的裂縫:當防疫政策停留在紙面上,父母就必須在家庭與工作之間自行扛起風險。
流感一波波來襲,誰來給父母一個喘息的空間?我們注意的不只是孩子的病徵,更是社會無形的負荷。病毒會過去,課本會翻頁,但家長的焦慮,如果沒有制度支撐,將成為一種長期存在的社會成本。如果企業仍將請假視為員工責任,如果教育政策沒有因應傳染病的彈性,焦慮不會隨疫情消散。開學季,不應只是一場病毒與體溫計的對決,更應該是制度與社會責任的一次檢驗。
下一波疫情來臨前,我們準備好了嗎?
家長需要的不只是口罩與酒精,更是一個不讓他們在工作與育兒間被迫兩難的環境。開學季的主角是孩子,但真正需要關注的,是父母與制度的空隙。病毒來襲時,孩子可以戴口罩,父母需要的,是一個能讓焦慮停靠的空間。當下一波疫情來臨時,該不該讓父母繼續孤軍奮戰,將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答案。
探索更多來自 邊角視野 biside focus 的內容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
